“中国高铁,广州地铁”。高质量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广州实力有多强?6月9日,在广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高质量发展·看制造”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发展改革委一级调研员、工业发展处处长余伟介绍,目前,广州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621公里,居全国城市第三。广州地铁集团客流强度常年保持全国第一,去年运送旅客总量23.58亿人次,居全国首位。“现正在推进多条城际、地铁及一批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到“十四五”末,广州市轨道交通建设总投资将达到5000亿元,到2035年有望超万亿元,这将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空间。”

去年三月,广州地铁二十二号线首通段开通运营。 蓝启迪 摄

瞄准未来产业,前瞻性谋划部署


(资料图)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作为我国制造业各门类中的优势产业,轨道交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广州市发展改革委一级调研员、工业发展处处长余伟

广州市如何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产业优势的?余伟在回答奥一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早在10年前,广州市政府率先出台推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总体工作方案,提出了21项重点任务,抢占了产业发展先机。同时立足全产业链,注重加大工作落实。2017年,广州市按“五个一”的工作思路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即“成立一个产业联盟、组建一支产业基金、出台一系列政策、构建一个产业投资平台、打造一个现代化装备产业园”,目前已全部落实到位。

推动产业发展,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总体工作方案基本实施完成的情况下,广州市政府分别于2018年、2022年出台了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两个三年行动计划文件,并编制了全市首个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这些政策文件持续有力地保障了全市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发展。

余伟介绍:“近年来,按发展产业链的工作要求,进一步丰富提升了“五个一”工作能效和水平,促进了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规模从2020年的1686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2256亿元,年均增长16.9%,预计今年达2500亿元,已形成了涵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维护和增值服务等全产业链。除规划设计以外,其他四大领域均形成百亿以上产业集群,其中,建设施工领域接近千亿,产业规模和单项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高质量发展主牵引

作为广州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轨道交通产业具有关联度强、技术资金密集、市场潜力大等特点。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近年来,广州依托庞大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广州地铁集团“链主”的龙头带动作用,创新采用“设备采购+运维服务”“股权投资+施工总承包”模式,培育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

据了解,截至2022年底,广州全市轨道交通“四上”企业710家,高新技术企业317家,上市公司22家,专精特新企业36家,均比2020年有大幅提升。

广州地铁集团客流强度常年保持全国第一,去年运送旅客总量23.58亿人次,居全国首位,率先实现“地铁、城际、有轨”全制式覆盖,已成为国内轨道交通以及综合交通枢纽领域专业领军示范企业。

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交、中建、中电建等五大施工企业在穗形成央企区域总部集群,中国中铁旗下中铁隧道局年营收超500亿元,成为隧道施工领域落户广州的国家队。

白云电气、佳都科技等一批本地企业已由装备制造商发展成为系统集成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范围遍布全国35个城市。

进一步优化“一核三区多基地”产业布局

久久为功,方能积厚成势。余伟表示,广州将按照“空间集聚,区域协同”的原则,持续优化以白云为核心,南沙、番禺、花都为重点集聚区,黄埔、天河、越秀、海珠等为重要支撑的“一核三区多基地”产业布局。

白云区形成以白云电气为龙头,以广州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和广州大湾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中心为主要载体的南北两翼产业布局,产业用地规模超过1万亩。

南沙区形成以中铁、中铁建、中交等央企施工龙头的区域总部集群;南沙大岗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中铁隧道局新兴产业园、山河智能华南装备产业园为新兴智能装备、盾构机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新的支撑。

番禺区和花都区在做好轨道交通整车造修业的同时,不断开拓轨道交通与新能源电动客车、半导体融合协同发展新空间。园区产业数字化稳步推进;天河、黄埔、海珠、荔湾等积极打造“AI+智慧交通”和新一代AI智能设备产业基地,赋能轨道交通产业智慧化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业内首创的基于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新一代智慧轨道交通操作系统,广州市智慧运营系统“穗腾OS”近日荣获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广州地铁消息,目前,“穗腾OS”已成功在广州地铁十八、二十二号线开展示范应用。“穗腾OS”不仅致力于助力轨道交通的智慧化升级,经过少量适配性的定制研发,还可广泛用于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更多复杂工业领域,对降低建设及运维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智能化水平,以及在促进各产业数字化、智慧化、无人化转型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管玉慧

关键词: